您现在所在位置: 主页 > PP电子新闻中心 > 公司资讯

公司资讯

Company information

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s

常见问题

Common Problem

pp电子:穿越周期的行业?三问半导体测试测量一线参与者

发布日期:2024-05-01 19:01 浏览次数:



本期话题:

 ·测试测量专业人才如何培养?

 ·追赶巨头的路还有多远? 

·大浪淘沙后的ATE行业是怎样的?



幻实(主播):

半导体测试测量行业门槛如何,入行难不难?这个细分行业目前的人才培养状况如何?


夏宇(嘉宾):

首先需要对人才这个概念做预判和认知。


从专业背景角度看,目前国内高校没有设立半导体测试测量领域完全对口的专业。我们了解与测试相关的专业有物理学电子通讯等等,都属于已经建设了十几年的学科,这些学科只具备了半导体行业最基本的技能要求。企业选用人才也只能从这个角度去选择,这是关键问题。

 


从产业需求角度看,近几年集成电路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激增。国家也在教育端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在南京、上海等高校专门开设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材料相关的专业,助力企业在人才选择上更有针对性。

 

从企业发展角度看,人才是每一个企业最关键的财富,所以培养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在选择人才方面,可以接受人才是基本的工科背景,但是进入企业后,个人还要根据岗位技能要求去做针对性的学习。这可能是现在企业用人的主要模式。


幻实(主播):

请秘书长讲讲您的看法。您觉得这个行业招人要求高不高?现在人才培养状况怎么样?


徐冬梅(嘉宾):

半导体行业总体来说门槛还是比较高的,测试行业也一定是有门槛的,但是可以克服。虽然如夏总所言,目前高校没有专门针对测试测量的专业,但是国家特别重视集成电路,有些学校也开设了集成电路学院、微电子学院,有些使用的设备是涉及到封测的,有些学院也有涉及到工艺及封测等方面的专业。



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发布,2020年我国从事集成电路产业的人员规模在54万人,到2023年全行业人才需求量是76万多人,这二三十万的人才缺口中工艺、设计、设备、材料的人才都涉及。相比于两年前45万的人才缺口,整个行业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我相信工科类的机械、自动化、通信、电子、计算机等专业的高校毕业生经过企业培训以及自己的悟性成长,补齐人才缺口指日可待。我也相信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人才会越来越多,在测试测量领域我们也能拥有想要的人才。



幻实(主播):

好的,谢谢秘书长。虽然入门要求相对宽泛,但是自身需要爱学习有悟性。毛总你们公司招人要求怎样?您觉得这行的入行门槛高不高?


毛国梁(嘉宾):
刚才徐秘书长提到,确实整个行业二三十万的人才缺口非常大。我们以前校招时做过统计,每年全国一二线学校产出的人才要填满二三十万的缺口可能需要十几年时间,二十几年以后整个人才状况如何我们还不能估测,远水解不了近渴。



为什么有人会说有工科背景就可以入门测试行业”?这个话题有它的道理,但也不尽全对

 

一方面,行业面临缺人困境。不单单是测试行业,半导体行业各个产业链都面临这个问题。在这个背景下,企业非常希望高校能有更高的效率产出更多适用于半导体各产业链环节的人才。同时企业想招到一个能够快速上手的人也非常难,而且行业储备的人中能够去承担重要任务或者产生较大价值的人才很稀缺。



另一方面,招人难度大。从我们自己的统计数据来看,前年我们可能在猎头上投入了大部分精力,费用达100多万。同时我们在高校招人方面也面临非常大的竞争压力——不单来自于行业内部,也包括外部压力:比如汽车行业对整个半导体行业的抢人效应非常大,而且去年整年期间其他细分行业的下游产业非常火,整个产业链实际上都是处于求大于供的状态。


所以我们去年在解决人才问题上经历了比较大的困局,在整个团队的建立过程中,这些也会构成我们非常大的门槛。


从测试行业的角度讲,测试分成很多块:分立器件、模拟、数字、memory等,越往高端走人才会越少,整个产业呈金字塔型。分立器件或者模拟领域,入门门槛相对低。对于测试工程师来说,可能只是搭了一点电路,再完成一些程序,但涉及的背景知识非常多,需要和ATE,设计、封测、FAB对接,各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最后的测试良率。



幻实(主播):
人才培养综合性要求会很高。


毛国梁(嘉宾):

是的,整个人才培养的曲线非常复杂。另外进入高端行业还要面临很多问题,首先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高端设计公司,如何有机会使用高端设备并拥有更多测试方案及开发经验?这里的难点主要是他们面临的门槛比较高,进入的领域会比较窄。

 

其次是高端设备的研发所需要的技术要求更高。尤其是SoC测试,正如御渡半导体吴总和宏泰科技贾总所提的,一颗SoC上集成了很多IP,有用于存储控制运算总线传输的高速接口等等。单靠模拟测试或数字测试是行不通的,测试环节也是整个半导体产业的缩影。


幻实(主播):

以小见大的缩影。关于这个话题吴总有没有什么补充?


吴凯(嘉宾):

集成电路测试综合性比较强。测试的目的不是得到数据结果,而是分析结果,了解故障及原因,继而解决问题,测试其实是一个闭环的过程

 


首先这类工程师需要具备比较扎实的功底,因为各个企业测试的芯片产品功能都不一样,所以工程师需要快速理解这些功能并根据测试重点快速做计划。其次这类工程师需要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他需要推进结果,协调公司内部、外部以及供应链的问题。

 

总而言之,测试行业不能说技术门槛低,它其实是一个相对来说综合能力要求更高的行业,甚至需要高技术、高情商


幻实(主播):

为什么会要求测试工程师具备高情商?


吴凯(嘉宾):

因为在内部压力很大的时候,测试部门与研发部门可能对问题产生分歧,双方则需要沟通,而不能激化矛盾。所以对于这类工程师要求蛮高的。


幻实(主播):

请投资人代表赵总讲讲,您投资的宏泰科技在猎头上的花费就有100多万,您怎么看测试行业的人才问题?


赵增成(嘉宾):
我在和很多半导体设备、材料企业沟通后发现,公司在扩张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很大的瓶颈就是人才紧缺

 

近几年集成电路产业火爆,一些高校已经开始组建专门的集成电路产业相关的学院,将专业方向分得越来越细。比如华东理工大学本身是专注于材料化工领域,最近也单独成立了集成电路材料系,新成立的集成电路材料系瞄准集成电路产业中材料领域的专业人才短缺和技术问题瓶颈,聚焦集成电路衬底材料、工艺材料、封装材料等方向,同时与前道的FAB、后道的封测企业都有一些产业合作。这样针对性的培养专业性人才给行业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助力。



幻实(主播):
我们追赶巨头的路还有多远?追赶过程中企业如何布局,破局之路又是怎样?


赵增成(嘉宾):

早在半导体行业热起来之前,盛宇投资就已开始投资这个赛道。从2006年投资华天科技开始,之后15年的深度合作中成立了产业投资基金,围绕半导体装备、材料、IC设计进行投资。从那时起,我们就认为集成电路产业在中国会有长期持续的发展机会,而当时更容易进入的是封测行业。与我们的预测相似,在整个集成电路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封测行业也率先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一定地位。十几年里,我们投资了半导体产业链中二十多家企业,本期到场的泓准达、宏泰就是其中的测试环节的公司。



从投资角度看,我们发现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是国产替代的缺口:在2018年之前,设备、材料企业进入行业非常困难,晶圆厂、封测厂都会关注良率、效率问题,使用国产设备的风险相对较大,这样本土设备厂商缺少了试错的机会。在2018年以后,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业链在积极走国产化路线,晶圆厂、封测厂积极导入了国产设备,使得国产设备的使用及改进机会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是追赶问题:以前国内代工厂的客户基本都是外资企业,切换上游供应商的阻力非常大。而随着国产芯片厂商的逐渐崛起,设备材料厂商面向国内市场需求,针对性地开发一些技术和产品,实现效率成本上的进一步提升。从起初的单纯替代到如今的局部创新,我们未来的机会还很大。



幻实(主播):
你们还愿意在这个赛道继续豪赌吗?


赵增成(嘉宾):

我们会持续地投资。


幻实(主播):

请吴总讲讲我们离产业龙头还有多远?


吴凯(嘉宾):

国外设备发展生态已经形成,国产设备崛起之路很艰辛。我们国内企业要在技术上发力,一是苦炼内功,不仅在设备领域与国外齐平,还要性价比更高;二是在商务上突破他的生态包围圈


总之,国内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技术,完善人才培育体系,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政府鼓励和协会支持,让国内上下游企业彼此熟悉,找到更多需求点,继而助力国产设备迭代以及产业化。


幻实(主播):
从生态上面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去做更大的破局。毛总,您觉得呢?


毛国梁(嘉宾):

这个话题我想用两句话概括:第一个是任重道远,第二个是前途光明

 

首先,我认为不单单是测试行业,整个半导体产业链都面临一个类似的问题——技术积累。国外很多企业都拥有几十年的积累,而国内大部分企业以前只是在做应用。在产业链的建设上,从源头出发所涉及到的材料、设备还是面临着很多困难。如果我们基础学科上有进步,诺贝尔奖能出来,就代表拥有了技术能力,我们就有可能跨过高层次技术门槛。

 

其次是快速迭代,市场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设备,材料,eda,以及设计公司。从我们ATE市场角度讲,一个ATE设备的生命周期很长,包括研发周期,设备成熟周期以及设备的生命周期,这意味着整个投资过程也会很漫长。



再说前途光明。我们认为投资人对行业非常看好就代表整个行业前景不错。集成电路进口额达到三四千亿美金,而我们自身只占几百亿美金,在填补缺口过程中蕴藏着无限机会。


一方面我们拥有发展的时间,我们国家在5-10年内会全力规划推动国产化,另一方面我们掌握着庞大的市场,市场的成长会给我们营造良好的需求环境,我们会拥有更多的试错机会,同时不断提升对市场需求的理解,更加贴近用户,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


幻实(主播):
秘书长您怎么看这个话题?您觉得我们的破局在哪里?


徐冬梅(嘉宾):
其实外部环境给我们材料、设备厂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由于美国对我们卡脖子,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封测厂已经出现产能紧张趋势,设备交货期达到9-12个月。

 

目前好几家企业在国内三家封测大厂已经下单十几台国产划片机设备。这些企业也是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在成立初期苦练内功,在外部环境赋予企业机会的时候寻找破局的可能。我也相信我们可以逐渐实现国产替代,最后超越他们。


另外富士康位于青岛的先进封装厂,使用的是国产企业上微的光刻机。这是一个很好的消息,这个现象也体现了外部环境给了国产厂商更多的试错机会。同时国内很多不做半导体公司在看到机遇后转做半导体,这些企业本身拥有一定基础,赶超的步伐也会很快。


幻实(主播):

外部环境比以前好太多。


夏宇(嘉宾):

如同几位嘉宾分享,从投资及宏观角度,市场、投资方对国产之路很有信心,企业也需要去构建生态环境,需要有更多的底层技术积累,这样我们在追赶和引领上会具备比较好的基础条件。

 

在我看来,与国外企业学习追赶是很困难的。我们追赶它不是为了成为它,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客户、市场以及自身环境的产品。

 

举个例子,泓准达的业务也是检测服务,但是和百年传统检测龙头SGS,TUV等的产品内容还是不一样,传统检测基本上渗透生活和工业的方方面面,包括医疗,纺织,食品,环保,路桥等等,而泓准达的定位就聚焦半导体产品检测;众所周知,半导体产业发展至今也才六七十年,对于检测的仪器,方法,专业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这说明在追赶的过程中要找到自身的特色定位,泓准达在做检测分析的路径上,积累了不少检测设备的基础光电子技术经验与设备使用经验。有了这样的机会才使得我们能研发生产适合自己、客户及行业使用的有一定价值的设备。


幻实(主播):
一家做服务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研发了设备。


夏宇(嘉宾):

在需求产生的时候,企业拥有足够的积累也是可以去玩别人的专长。


幻实(主播):

很有自信。你们的设备在市场上效果如何?


夏宇(嘉宾):

在同类产品中,我们的设备具有一些优秀的性能表现。首先它的基本功能至少达到了技术原理可实现的等级。其次,基于我们十几年的检测分析经验,我们在工程师角度、需求及痛点角度做了很多特色开发,比如我们可以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图片与X光照片、芯片形貌进行叠加,同时从交付时效性及成本优势考虑产品需求。




幻实(主播):

目前我们所处的周期是本土半导体扩产的上升期,大家看到需求和市场都在增值,是否担心未来扩产潮过了,企业产能过剩?


夏宇(嘉宾):

无论是传统还是创新企业都会面临周期变化的问题。比如以前的柯达胶卷等老牌企业现在也都消失了。我认为不是因为这些企业本身做的不好,也不是因为技术积累不够,而是因为市场需求的变化。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是因为出现了新技术继而替代了传统技术,比如新的数字通讯技术、新型数码相机的产生。

 

进入一个行业领域后很难去改变,我们也不需要去担心行业会如何变化。我们要立足当下,做好充分的准备找到新的风向标,凭借自身智慧及积累调整定位。


幻实(主播):pp电子
好的。秘书长您对这种周期性变化有何见解?


徐冬梅(嘉宾):

我认为半导体是周期性,螺旋上升的行业,而我们现在赶上了上升的好时期。在我看来产能不会过剩,但是我们要脚踏实地地把自己的技术做好。整个行业有一个基本规律,一段时间后产业并购一定会发生,小的封测、设备、材料企业会重新洗牌,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兼并重组,留下几个大而好的公司。所以企业需要好好发展,将来产业环境变化时大企业收购也是好事。


幻实(主播):

毛总的想法如何?


毛国梁(嘉宾):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首先我们需要提高抗风险能力,我们与国内友商差异化的地方在于产品线相对更全。在并购层面我们也很有目的性,我们并购了ATE领域的分选机企业、分立器件企业等我们之前没有覆盖到的产品线,我们通过他们的技术加强自身的产品线。

其次,企业需要“练内功”。对于企业而言,状况好的时候可能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积累一定的风险;在一定阶段产品释放后,会产生更多利润,同时需要提高企业运作效率,降低企业运作成本,迅速积累资金为下一次提升做准备。


最后我想强调的就是企业自身要立足创新,墨守成规一定会落后的。企业发展的法宝就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发掘用户需求,贴近用户,创造新的市场;或者把现有的市场做大,把蛋糕做大,碰见产业低迷期也会给企业自身留有余地。


我觉得徐秘书长讲得一点非常好,任何的危当中都蕴含着机遇。在风险阶段,投资人的支持以及自身储备很重要,收购兼并也很正常。全世界ATE企业只有两大寡头,第三大与前两大企业差距很大,我相信未来现实很残酷,中国未来也可能是这样,剩下两三家就算不错了,这对整个行业是好事情,对个体企业是危机,我们要用辩证的角度看问题。



吴凯(嘉宾):

首先公司在战略层面上要未雨绸缪,提前布局,抓住市场需求命脉。其次在运营层面上要丢掉包袱,节省资金投入在未来发展上。最后在经营模式上要不断突破,芯片公司的产品要不断迭代,设备企业也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产品。

 

我认为像测试领域,ATE企业的上下游如ATE供应商、芯片测试供应商、FAB厂测试供应商之间通过并购实现产业经营模式的突破也是可能的。

 

幻实(主播):
赵总您的看法如何?


赵增成(嘉宾):
我们的自信主要来自于各位企业家的信心,作为投资人,我们非常关注行业的周期性风险。首先从长期发展格局上,我非常同意徐秘书长的看法,过去十年这个行业虽然有波动,但是整体呈螺旋向上的趋势。


实际上,当前资本市场对半导体产业是有一些顾虑的。一方面,过去十年我们发现半导体快速发展有一个非常大的驱动因素——移动终端的庞大增量。但从去年开始,移动终端的增长已经乏力,甚至出现向下的可能,这就会带来短期的风险。另一方面,过去很容易算出移动终端的芯片增量,随着智能化、网联化的应用分布于各个领域,市场增量很难计算。但长期来看,这还是一个周期性成长的行业。


对于测试测量设备这个子赛道来说,还是一个能够穿越周期的行业,或者说周期更加平滑的行业。虽然部分企业在技术上有所突破,但是整个行业的国产化率太低了。在这种背景下,国产化的增长能够覆盖行业扩张周期向下的风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泰瑞达、爱德万都通过数十次的并购去扩充他们的产品线。整体来看,当今国产设备及材料企业的产线相对比较单一,未来这些企业还可以通过自主研发及并购不断拓宽产品线,以此平滑某一细分产品下滑带来的波动风险。




随着国内半导体晶圆代工、封测等环节逐步国产化,保障上游材料、设备的稳定供应成为国内半导体制造厂商亟需解决的问题和首要目标。众所周知半导体中的检测可分为前道检测和后道测试两大类,据Gartner数据显示,在前道检测领域,前三大设备商市占率达75%,市场集中度较高。而我国测试设备与国外厂商存在较大技术差距,在此背景下市场需求、人才培养及设备国产化趋势也必将同步提升。


不仅测试测量领域对人才、企业提出更多的要求,整个半导体行业也是如此。一方面行业需要培养综合性人才,要求人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拥有跨学科技术功底和沟通协调能力;另一方面企业通过自主研发产品迭代、人才培养、企业合作、行业并购等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市场集中度。随着国际上可以并购优质的封测行业标的减少及并购审查机制趋严,预计自主研发加上国内整合或将成为国内封测行业发展的主流。


-END-


采访 | 幻实   编辑 | Eva   审核 | 超超




0717-6850363